培养良好饮食习惯
“通过游戏分散孩子注意力,迅速喂饭”;“追着孩子喂饭,一顿饭吃一个多小时”、“敲定餐座上的‘规矩’,不吃就打骂”……也许你有自己的喂食技巧,也许你也为孩子的饮食过度烦恼。专家提醒,让孩子顺利吃晚饭并不是任务,每天只需要完成就可以了。孩子的今天影响到孩子的明天,从小培养起来的饮食习惯,往往会伴随他的一生,并因此影响他的成长和健康。
总的来说,影响孩子“营养结局”有三大要素:
要素一:营养素——遵从自然食物的均衡搭配
现阶段说起营养摄入,大部分人的认识就是“什么东西营养丰富,什么东西好吃就给孩子吃什么。”这只是其中之一个要素——营养素。
营养素包括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、矿物质、纤维素和水这七大类。反映在食物上则主要为五大类:主食、动物蛋白、蔬菜、水果和奶类。各种营养素在体内均有不同的生理功能,各司其职,一旦缺乏则可能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。
一个小孩子的生长和发育,需要七大营养素的均衡,而不应该强调哪一种营养素更重要,既不能缺也不能多。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包含所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。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维生素及矿物质,但脂肪、蛋白质的含量则较少;鱼、肉含脂肪、蛋白质虽较多,但又缺乏维生素。所以说,健康的饮食应该以营养均衡为目标。
就拿孩子的早餐来说,对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儿童来说,早餐一定要“吃饱、吃好”。现在许多家长往往因为早晨时间匆忙,来不及为孩子准备早餐,或因为营养知识的偏差,不懂为孩子科学地安排早餐。
科学的儿童早餐应该由三部分组成,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。比如说早上时间比较紧张,尽量保证孩子的早餐能有鸡蛋和牛奶,加上一两片面包和一点水果就更好了。而比起去外面买烘焙的面包,那还不如简单地下一个鸡蛋面加点青菜来的更好。
要素二:营养行为——好习惯的养成是一场斗智斗勇的“战斗”
如果说营养素指的是吃什么,那么营养行为就是要孩子学会怎么吃。你给孩子喂饭怎么喂,孩子自己将来能吃了以后怎么吃,这非常重要。举个例子说,如果孩子在进食的过程当中,养成到处游走吃饭这样的一个习惯,就不能定下来好好吃饭,会把进食时间拖得更长。那么面对不愿意吃饭的孩子,家长应该怎么办呢?
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是与孩子“斗智斗勇”的过程。曾经有一位母亲咨询孩子不喜欢吃水果怎么办,这位母亲尝试了她能想到所有办法,哄完全不起效,硬塞进去很快就会吐出来,连果汁也不喜欢喝。后来建议她把苹果换一个“形状”,换成孩子喜欢的模样。于是这位妈妈很细心地把苹果雕刻成可爱的小兔子,孩子一见果然就喜欢上了,顺利把这不再是苹果模样的水果吃了下去。如此数次之后,孩子不再排斥吃水果。
还有一位朋友,听老师说女儿最近在学校不好好吃午饭,于是煞费苦心地在网上找来孩子最喜欢的Hello Ketty便当制作方法,早早起床花了半个多小时为女儿细心制作了这份爱心便当。结果这份颜色丰富造型可爱的便当受到了全班同学的喜爱,朋友的女儿在大家羡慕的眼中把便当吃完了。回家还缠着妈妈问明天是否还能带如此特别的便当回学校。
定时吃饭、不挑食、不暴饮暴食、细嚼慢咽等一系列良好饮食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。当然,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毅力。但随着孩子的成长,这些习惯将会逐渐定型。
要素三:饮食氛围——让孩子知道“吃饭是一件大事”
饮食氛围,说白了就是在什么场合来吃,在什么环境下吃。吃饭的氛围能引起孩子的应激反应,比如说孩子如果经常在饭桌上挨骂,那么他自然就会抗拒这种氛围,不愿意就坐吃饭,甚至是不愿意吃饭,以逃避吃饭时候所带给他的不良情绪。又比如有的家长虽然天天保证给孩子吃肉、鱼、虾、奶,各种各样的好东西,但孩子只要吃饭,就要求开电视,或者是一说要吃饭了,他的眼睛就往电视那里看,因为对他来说吃饭跟看电视是联系在一起的。待到长大了,这部分人也有可能出现在看电视时就特别想吃东西的习惯。显而易见,这样的结果与孩子幼小时期家长喂养行为息息相关。
儿童的营养环境主要由家长提供,孩子的进食环境、是否与其他家人一起进食、吃饭时的情绪、习惯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。让孩子知道吃饭是一件“大事”,而不是一个任务。